最新内容
文章: 298
阅读: 1142922
今日阅读: 440
今日访客: 367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Go in practice》,同一出版社有另一本Go语言的书,叫做《Go in action》,让人感觉奇怪的是:这两本完全不同的书,中文名都叫做《Go语言实战》。这本书并没有对Go语言本身做过多讲解,比如数据类型、分支和循环、map和slice等程序语言基础,而是用了70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这些案例覆盖了控制台程序、Go 管道的使用、Web编程、REST API编程、异常处理等很多方面,以 问题-->解决方案-->讨论-->代码清单-->代码说明 这样的模式进行讲述。


这本书是三体系列的第2本,主要讲了三体危机开始后到200年后的事情。依然是几条主线,作者借这几条线上的人物,讲述了人类面对三体危机时可能做出的选择。全书一共有470页,分为了面壁者、咒语、黑暗森林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差不多150页,几条线上的故事基本没有交集,穿插着讲述。个人觉得如果每个部分再划分成几个小节,看起来应该脉络会更清晰一点。


看到《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书名,以为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然而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因为作者认为时间是不能管理的;这也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因为书中很多篇幅在批判庸俗的成功学;这本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书的作者曾经是新东方的一位英语老师,书中的内容最早发源于作者的网络博客,因为广受好评,后面就出了实体书。书的关注点可以归结为:如何更好地学习、思考、管理、交流、应用和积累,是作者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


《浪潮之巅》这本书初版是2011年初版的,到2019年已经到了第4版,更新了6章的内容,并且和作者吴军的另一本书--《硅谷之谜》,进行了合并。因此,这本书分为了上下两册,共有800多页。这本书主要记录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启的计算机革命和信息革命中的“弄潮儿”--美国科技公司的兴衰和起落浮沉。有些公司已经销声匿迹了,比如SUN、网景;有些虽然还在,但已经告别了曾经的高光时刻,比如AT&T、雅虎、摩托罗拉;还有一些,到现在依然叱咤风云,比如苹果、微软和IBM。这些公司大多都耳熟能详,到现在还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有2/3的篇幅都在讲这些领袖级的公司是如何产生、发展,遇到了哪些重大的机遇和危机,听上去有点像历史,但作者还试图总结出科技公司发展或衰败的规律。还有1/3作者讲述了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些公司的发展,比如硅谷、风险投资、斯坦福大学等。


高中毕业后我就没有在看过科幻小说了,但这本书实在是太有名了,常年在畅销书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不想错过一些口碑极佳的书。而且,在小时候,具体点说,在小学、初中时代也对宇宙和天文学充满兴趣,即便到现在,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依然是科幻类、最喜欢的科普类读书依然是天文和物理,所以就买来读了一下。
三体一共有3册,这是第一本。全书分成了3条主线。一条是汪淼教授,也是读者接触到的第一个角色,以他为线索串联了整个故事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他所处的时间背景是当下,大概是2007年左右;一条是叶文洁,她的故事时间跨度比较大,从60年代的文革时期开始,一直到现代,她才是这本书的主角,三体故事的产生,也是因为她的一次人为操作。她的故事基本上是来源于其他人的转述,或者是本人的自述;还有一条就是“三体”游戏,这一条线作者主要是借游戏这个虚拟世界来描述了书中实际的三体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三体”这个单词,本意是指一个天文上的经典问题: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万有引力通常是研究两个物体,而三体是研究三个,当然还有N体。在以前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知道看了这本书,然后看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原来3个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现有万有引力方程,原来只能求得近似解,而无法精确求解。也就是说:无法预测所有三体问题的轨迹,而只有特定情况下的轨迹(比如说三者的质量相同,且位于特定的初始速度和方向)。


我在几个2019年的年度书单中,都看到了这本书,比如豆瓣的、书单狗的。顺便一提,年度榜单上常见的还有《人生海海》、《82年生的金智英》、《鸟瞰古文明》等几本,我打算后面有时间也阅读一下。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者是一位86年出生的美国女性,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从童年一直到当下的生活经历:自己在保守又患有精神疾病的摩门教家庭中成长,童年大部分时间在一个废品处理厂度过,仅接受母亲少量的家庭教育。后面如何通过一个个机缘和努力,进入到杨百翰大学,进而进入剑桥大学,最后获得博士学位的。在这个期间,讲述了家庭的种种意外和不幸,有着暴力倾向又充满控制欲的哥哥,守护丈夫又有点懦弱的母亲等。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Educated》,直译过来就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其实就是讲了作者的蜕变过程。这本书很少讲在学业晋升方面作者是如何学习和思考的,因此无法实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提高学习效率,让人感觉作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和高智商。


2020年了,记得以前想到202x年的时候,总感觉很遥远,像是未来一样。转眼上一个十年已经过去了,我们迎来了21世纪的下一个十年。我想知道下一个十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机会在哪里。所以,被这本书的名字《中国优势》所吸引,本以为是讲在中国有哪些新的优势增长点,然而,这本书的只是局限在科技产业。一方面,有可能作者认为未来的增长就位于科技产业;一方面,可能因为作者的投资机构背景,其主要投资和研究的领域都在科技产业。


看这本书,是对“个人知识管理”比较感兴趣。自己也看了不少的书,但一直以来都有两个问题:1.知识之间散乱地存在大脑中;2.时间久了就忘记了。于是我强制性地规定自己写读书笔记,情况有所好转,但终归还谈不上“管理”。之前从别处也听过“知识管理”这个词,但不知道指的究竟是什么,所以就买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的作者--成甲,在“得到”APP上开设了“成甲说书”这个栏目,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有过一年读100本书的高强度阅读经历。


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家庭的财富方案,想着这是一本讲述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在该形势下,如何进行投资和资产配置的书。大体上,这本书先提出了目前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国进入“万元美金社会”(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将会有相当数量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然后讲了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在一个大的方向上,进行职业选择、城市选择、房产和金融资产的配置。或者换一种说法:哪些因素决定了你的收入。(其实哪些因素决定收入,我之前也思考过,顺序大概是:出生的家庭 >> 所处的时代 > 所在的国家 > 所处的行业 > 所在的公司 > 从事的职业 > 个人的奋斗)
这本书通过实地访谈和统计数据给了一个整体方向的判断,并没有细化到操作层面。因为只是讲大方向,所以不少概念给人老生常谈的感觉,并没有太多的新意(道理大家都懂)。比如说,作者还花了大半个章节的篇幅讲中美的贸易战和博弈,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状况的预估,以及要不要配置股票资产等。


麦肯锡是世界上知名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其员工大多出自世界著名学府,很多世界级公司(IBM、西屋电气、美国运通等)的领导人也出自麦肯锡。因此,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像这样一流公司的商业精英们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只有170页,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书的宣传图是绝对的误导,让它看上去很厚。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人,首先提出了“最小化思考法”这一概念,进而引申出了高效工作的其他几个方法:通过假设找到问题、从大局需要安排工作、成果决定价值、将工作可视化、保持五感的敏锐,并通过6章的内容讲解了这些方法。


近期负责一个新的项目,对运营的要求比较高。而我长期都在做技术,并没有专职做过运营,于是就买了这本书,想要系统地了解一下运营的主要方向和工作内容是什么。这本书共分成了6个章节,分别讲了:运营是什么,运营的理念及哲学,运营的技能&工作方法,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运营的职业发展与成长,以及作者的一些自省。
作者经营了一个叫做“三节课”的公众号,不时会发表一些关于运营的文章,也会在知乎对运营相关的提问进行解答。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也会从公众号上的部分内容摘录、编辑、调整顺序而来。所以整体上章节之间并不是特别的连贯,但并不影响阅读体验。


这本书和《定投十年财务自由》是同一位作者写的,在那本书中,至少有3次提及了本书。所以,在看完《定投十年财务自由》之后,立即就买了这本书。起初以为这本书会针对指数基金的介绍和选择方面分析的更为深入一些。读完以后,发现两本书从深度上讲是一致的,从广度上讲差别也不是很大。内容有大概70%是重叠的,很多的章节和段落,大约20%左右,甚至和《定投十年财务自由》完全相同。这本书是2017年出版的,更早一些,因为内容重合度如此之高,所以我觉得《定投十年》应该作为本书的第2版出版更合适一些。换个名字重新出版,估计是想利用作者的知名度多卖一些钱吧。
这两本书的内容重合度如此之高,很多完全一样的章节只是改变了下顺序而已,搞得我连读书笔记都不知道要怎么写了。实际上,从读完后的收获来讲,只读一本应该也差不多。


这本书是也是偶然看到的,理财方面的我很早就接触过,大概十年前,就看了《穷爸爸富爸爸》,算是我理财方面的启蒙。日后也陆陆续续看了其他的一些相关的书籍。然而那时候我还是很不自律、对未来充满乐观情绪,于是超前消费,在刚工作时就买了一辆车,对自己的个人财务造成了深远的伤害。如今已经步入中年,理财方面需要谨慎、稳健,年轻时候犯的错误不可重犯,一方面控制开销,另一方面积攒的储蓄需要有一个去处,而自己又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到理财方面,毕竟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可以获得很高的回报。除此以外,也不想有太多分心的事情(例如每日关注股票的走势、频繁的买入卖出等)。就想做一些相对省心的、长期的投资,然后就买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地理科普书,但也是一本人文书,因为它讲述了不少的人文和历史故事;还是一本摄影术,因为汇聚了数位风光摄影师的365幅精美作品。
这本书按照海拔高度,将中国划分为了三个阶梯,第一个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个阶梯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其余地区,为第三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作为分隔线。全书以每个阶梯为一个部分,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地理区域,分成独立的章节进行讲述。全书共16个章节,也就讲了3大阶梯下的16个区域。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思考。而我近期正每天对公司新上线的一款信息系统的数据表现进行分析和整理,所以起初我以为是一本关于数据分析的书。所以,在一次出差的路上,我带上了这本书,在候机以及飞行途中看完了这本书。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前半句“用数据思考”,而在于后半句“避免情绪化”思考。这本书整体上讲了人们常见的思维误区、思维习惯、思维定势或者情绪本能。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是人们很少主动更新自己的固有思维和观念。比如说,很多人在听说我是陕西人,就会问“你们那里是不是只吃米饭不吃面的?”,事实上,我们陕西人也经常是会吃米饭的,并不是顿顿吃面;而聊到日本,就会说,“日本的女性一结婚就不上班了,专职家庭主妇”,这也是一种旧有的观念,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以来,新时期的日本女性大多数,约70%,都会进入职场;又比如,在2000年,互联网时代之前,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贫穷落后的状况。


之前在看《游戏运营:高手进阶之路》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推荐了这本《清单革命》。实际上,《游戏运营》这本书就差不多是一个个章节的清单,而这些清单就源自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总结。虽然,清单对于工作来说是简洁、高效的,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写一本书,充斥了过多的清单和表格,就未免有些枯燥和乏味了。
这本书的章节上有点零乱,即章节的内容并未能很好地贴合章节的主题,就好像先写好了全书,再分割成不同的章节,然后去给章节命名一样。而且有种就一件事--清单的作用,反复说明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如果浓缩一下,这本书可能用一篇文章就可以讲完了。
作者是一位外科医生,全书主要就清单在外科手术室、建筑工程、餐饮业、救灾、飞机驾驶室当中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同时,作者还讲述了其在全球8个不同国家的手术室中实验清单的作用,以及通过联合国卫生组织对清单进行推广的过程。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创业又没有起色,又坚持不打工,所以长期处于财务问题当中,经常通过拆西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偿还即将到期的信用卡账单。有一次,他和说我:“整天想着从哪儿捣鼓一些钱来补窟窿,感觉智商都降低了,哪有心思想其他事情”。这本书整体上就讲了我朋友说的这种情况。


只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想买来读一读了,因为我坚持看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就想看看作者的“笔记读书法”是怎样的,能否帮助我更好地写读书笔记。
这本书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并没有涉及应该如何理解书籍内容的部分,而是如何通过写笔记的方式,来完成读书的五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写笔记、活用。


这本是吴军的新书,算起来吴军的书近两年也读了好几本。他的书一贯都是行文流畅,读起来很舒服,这本也是一样。作为一本科普型的读物,初高中学生读起来应当都不会感到吃力。
大部分的历史,都是以王侯将相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朝代更迭,作为重点进行讲述。而这本书,则将重心变为了人类的重大科技突破和里程碑。从这本书上可以看到,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前的几千年中,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是异常缓慢的,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爆发式增长;而例如牛顿、安培这样的科学巨匠,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比帝王将相要大的多,更值得人们尊重。现在人们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多是有钱(成为富豪),或者是有权(成为权贵),甚至是富贵两全。阅读这本书后,可能会对你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改变,即更高一级的“成功”,应当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或者是为这样的人提供经济或政治上的帮助)。当然,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程度,钱和名都不会少。
在科技史上留名的人物,和在传统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重要程度是差不多的。你一定知道莱特兄弟是谁,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为莱特兄弟颁发奖章的美国总统是谁。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会想起高中时的物理老师,他在讲到法拉第等人时,总是会操着他的陕北口音,充满崇敬地说:“这些才是大腕 ...”。比较遗憾的是,纵览全书,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字,在近现代史上,西方世界对科技的贡献要远大于东方 。


我并不做游戏运营,但是对技术人员来说,如果对业务(产品和运营)不够了解,一方面和业务沟通起来没那么顺畅,一方面做的系统可能和业务的需求也会偏离得更多。其次,如果技术不懂业务,就会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难以对业务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所以,我买了这本书打算学习和了解一下游戏运营的日常。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还是比较高的。一半讲了运营的核心工作内容、游戏运营的技巧;一半在讲做人做事,以及作者如何精进的过程。在讲运营工作的部分,也穿插讲了作者如何努力,比如说作者看了销售、心理等很多学习可书籍等等。当前,还有不少互联网公司的人在抵制着“996”,而作者在开篇就讲了其“参加工作的0~24个月,平均每周工作7x14小时;参加工作的25~39个月,平均每周工作7x15小时;...”。可见,凡是在各个领域做出一些突出成绩的人,都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了。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无法成功...
